大盘较上周下跌,市场热点不断

市场评述(20220307-20220311)

上周市场回顾

进入3月交易周,市场整体较上周下跌。两市成交金额周均上涨至10,856.51亿元,北向资金周净流出363.20亿元,两融余额17,073.60亿元。截至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周跌4.00%,收于3,309.75点,深证成指周跌4.40%,收于12,447.37点,沪深300跌4.22%,收于4,306.52点,创业板指周跌3.03%,收于2,665.46点。各行业来看,没有上涨的板块,休闲服务、家用电器、有色金属跌幅居前,分别为-7.91%、-7.54%、-7.03%。


市场热点

2月金融数据:社融阶段性回落,宽信用趋势未改

2月社融存量增速为10.2%,较前月阶段性回落0.3%。增量方面,2月社融规模新增11900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少增5343亿元。但是观察1-2月的社融累计增加值,仍为历史同期最高,因此虽然2月社融阶段性回落,但在1月超高社融和当前偏弱宏观背景下,社融能有如此总量表现已属不易。结构方面,当前企业中长贷和居民端信贷依然偏弱,当前三重压力下,经济主体的信心仍不牢固,仍需更为积极的宏观政策呵护。日前,央行公布了当前宏观杠杆率的情况,指出2021年杠杆率为272.5%,比2020年的最高位置低7.7%,回到了基本稳定的轨道,而这也为之后政策发力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往后看,2021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向“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方向发力,故在更加有为的宏观政策护航之下,宽信用趋势不改。

2月人民币信贷新增12300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从1-2月累计新增来看,新增幅度仍为历年最高。而从结构看,2月新增信贷中,新增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占比高达35%。总量优而结构差,更多反映出当前政策诉求偏强,但信贷需求偏弱。具体来看,在房地产调控基调未改背景下,住户端的信贷继续低迷。其中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为近年来历史同期首次转负,表明房地产销售压力仍大,而房地产需求企稳仍在路上。实际上,在当前房地产政策保护合理刚需、按揭周期显著缩短、以及多数城市因城施策下调首付和利率的背景下,居民的中长期贷款的少增或说明当前整体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难以扭转。从30城市的销售情况来看,当前政策放松最少的一线城市恢复较快,而政策边际放松较多的二线和三线城市仍未企稳。当前众多城市的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虽有放松,但是大多数一二线城市调控并没有显著放开,因城施策下,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面积乃至销售额是否能企稳还有待观察。企业端信贷整体表现温和上涨,但主要新增来源仍是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2月企业中长期信贷新增仅5052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5948亿元,反映当前企业信心仍需政策发力来进一步巩固。此外,中国企业销售和投资前瞻指数2月份边际大幅上升,也反映出在稳增长背景之下虽然企业信心仍不足,但边际确实在逐渐修复,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渐落地,未来企业中长贷将迎来改善。

2月M1同比增长4.7%,M2同比增长9.2%,M2-M1的差值为4.5%,较上月回落7.2%,也比去年12月低1%,表明在当前宏观政策加码下,社会存款活化比例提高,经济活力有所提振。

2月新能源车销量高增,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获批

上周电气设备板块下跌0.56%,跑赢大盘3.66%。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33.4万辆,同比增长184.3%。受春节因素扰动,2月销量环比仅下降22.6%。今年前2个月累计销量76.5万辆,同比增长154.7%。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2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13.7GWh,同比增长145.1%,环比下降15.5%。前2个月累计装机量29.9GWh,同比增长109.7%。新能源车行业保持翻倍式增长。

发改委、能源局近日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加大电源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特高压是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基建补短板,拉动内需稳增长,电网投资覆盖产业链长、见效快,成为逆周期投资、拉动增长的重要选项,纵观特高压历年开工情况,逆周期属性较明显。2022年有望大规模启动新一轮特高压建设。

上周医药生物板块下跌2.07%,跑赢大盘2.15%。3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决定,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3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南京诺唯赞、北京金沃夫、深圳华大因源、广州万孚生物、北京华科泰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应用申请变更。3月13日万泰生物、热景生物、乐普诊断、博奥赛斯、明道生物共5家获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

中国批准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用于筛查,目前适用于三个场景:1)基层医疗机构,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条件下可以使用抗原检测,呈现阴性自就诊日起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检测。2)隔离观察人群、密接、次密接、封控区、入境隔离管理等人员在原有核酸方案的基础上,前5天每天检测一次抗原。3)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等平台进行采购,其中有症状的患者、抗原检测为阴性且不方便到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就诊,可以居家隔离,且连续5天每天进行一次抗原检测。

根据现有防控策略,抗原检测为补充手段,无法替代核酸检测结果,核酸检测仍是金标准。抗原检测范围放开主要是用于应对新冠变异毒株Omicron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染源,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抗原检测场景的放开与中国防疫政策的放开不是完全的等同,目前中国疫情防疫政策仍然是“动态清零”,仍然是有流行病调查、追踪确诊人员、密接人员等高风险人群,而欧美国家的放开采取的是新冠抗原自测,自主扫描申报,不主动追踪感染人员。根据Science的研究,新冠患病率对于抗原检测的效果不同,当人群中新冠患病率下降时,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假阳性人数将上升,假阴性人数下降。因此从疫情防控角度,抗原检测更适用于在有一定风险的重点人群或者重点场所进行筛查。

从新冠抗原的检测场景对应的销售方式看,第一类场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和第二类场景(隔离观察人员)预计以政府采购为主,第三类场景(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预计主要自费。现阶段国内疫情情况较为复杂,产品竞争格局变化较为迅速,且并无前期可参照的信息,未来抗原检测市场空间尚不能准确预测。参考海外整体检测量,2021年海外大部分国家平均每千人每日检测量在2-5次左右(部分国家或者地区阶段性检测量可以达到10-25次),如假设国内平均每千人每天检测3次,则全年检测需求人数14亿人份,但因抗原检测产品获批时间较短,使用场景和用量尚需进一步观察。从价格维度上来看,目前各家产品的正式定价尚未公布,中期来看,参考中国核酸和抗体的价格,10混1混检单人份的价格在10元,但因短期需求较高,预计抗原检测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投资策略及行业配置

本周大盘较上周下跌,科技股延续上周跌幅,消费股、金融地产股、周期股均跌幅明显。2021年,全球股市基本延续了2020年疫情后反弹向上的走势,多数国家股指年内创下新高。全球市场继续交易“疫情复苏”+“宽货币”逻辑。全球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还是延续了2020年的上涨行情。从国内股市的表现看,沪深300全年下跌5.2%,创业板指数却上涨12%。同时,2021年股票市场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行业指数表现差异很大,涨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有色、煤炭;跌幅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家用电器、非银金融、地产。表现最好的电力设备板块上涨47.86%;表现最差的行业家用电器下跌19.54%。行业表现出现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中国经济因为疫情控制得当,2020年率先复苏,但复苏动能在下半年开始减弱,比如下游地产、汽车、家电销售数据开始疲弱;虽然下游需求趋弱,但是上游供给端复产较慢,同时流动性充裕,造成各个产业链都是上游价格上涨,导致各行业利润端集中于上游。对应股票市场涨幅靠前的多数是上游行业,比如煤炭、有色、乃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锂矿、光伏行业中的多晶硅。下游行业由于需求疲弱,同时上游价格高企还在损失其毛利率。最典型是家电行业,一方面销售受到地产需求的影响,一方面有色等产品价格上涨还在挤压成本。

通过对经济周期、政策环境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2022年股票市场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上半年受经济数据较弱影响,市场情绪可能相对悲观,但同时政策宽松的预期会逐渐增强,整体呈现出弱经济、宽政策的特征。下半年经济数据会逐渐好转,同时政策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宏观经济将走向“小复苏”,股票市场可能会出现中等级别行情。但如果国外经济受到美国紧缩、疫情反复等影响而导致中国国内经济和投资环境出现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可能会存在大级别的股票行情。

根据以上预判,我们在2022年建议重点关注国内政策和政府工作导向的变化,及时跟踪中央对经济预判的表述和政策调整力度。投资上,我们会在上半年保持股票的中性仓位,并在行业配置上适度分散,在指数震荡回落中逐步增加股票配置。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下三方面:加强对价值龙头的跟踪研究,通过仔细分析其资产质量、现金流情况、公司战略调整三大因素分析其合理买入的价格区间,在上半年机会临近时果断加仓;对成长型的热点赛道(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军工等),做好对新技术、新变化的跟踪研究,挖掘成长机会,同时注意过度追逐热点的风险;行业上重点加强对消费、医药、科技等受益于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研究。

从中长期角度,在注册制和退市新规实施背景下,优胜劣汰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个股分化将是中长期趋势,龙头企业和优质成长企业将持续受益。

(数据来源:Wind,市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与未来业绩保证)

声明:本材料由国金基金编写,未经国金基金事先书面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改、传送、复印、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本材料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材料所载的数据、资料及观点仅提供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载内容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金基金认为可靠,但国金基金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保证。因使用本材料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国金基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