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的距离——基助帅哥细谈转型之路

https://www.ximalaya.com/shangye/24694264/204463866

本期嘉宾:叶伟平

固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

8年金融从业经验

大公国际资信,技术副总监

硕士,北京大学

第六期:

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国金基金的一位研究大咖,他就是北大哲学出身的叶伟平,叶伟平不仅谈起哲学来头头是道,羽毛球也打得甚是优秀,被同事们封为“叶神”。样样都这么优秀,他对投资和研究的理解想必也是不俗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听听这位“叶神”的研究之路吧。

1、了解到您大学专业是哲学,是什么原因吸引您来到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行业,在这里每天都是新事物,反映经济、政策的新动向,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而投研岗位更是知识密集型岗位,亦能满足我对研究的偏好。

2、现在的工作与哲学有何共通之处?它为您带来哪方面的优势?

    哲学跟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想探究事物运行的规律,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它与经济学、金融学一样,都需要借助逻辑的工具,接受学术思维训练,这些与当前的投研工作是共通的。当然,哲学探究事物的本源,思考问题往往要求接近事物的本源,这是其带来的优势。

3、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您的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看问题的角度是否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研究和投资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知”与“行”的关系,知且不易,行亦更难。证券研究不同于物理、化学、历史等,它没有一个不偏不倚的视角,并不存在独立于人的心灵而存在的资产价格。从买方的视角,研究和投资实际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研究要关注宏观、行业、企业基本面层面的事实,亦要关注市场预期的变化;但投资跟研究毕竟不一样,投资更多是在应对,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当机立断,面临着市场的波动、噪音,需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是一门实践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筛选债券的标准是什么?研究框架是怎么建立的?

    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筛券标准,标准是要基于账户的属性、负债端的稳定性和具体的投资环境做出。包商事件打破银行刚兑,非银同业质押券标准提升、中小银行面临收缩压力,均对中低资质的信用债不利,从规避估值风险、保持账户高流动性的角度,对于负债端稳定性较差的公募债基,信用债的投资应保持高资质。在严控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对于负债端稳定性较好的账户,可以关注错杀个券的机会。

    研究框架方面的话,我从事信用研究的时间较长,就谈谈信用研究框架的建立吧。信用研究对于买方而言,有两方面的目的,其一是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是服务于投资定价。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可以有一个绝对的度量,也即发行人可用偿债来源对债务还本付息的覆盖,我们对分子分母做出考察,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和未来变化趋势,以做出前瞻性判断。多数情况下,债务都是以滚存的方式存续下去,筹资能力是偿债能力的直观体现,但是发行人筹资能力会受到其经营状况、财务指标、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因素都是考察的关键方面。对于定价来说,好与差、三六九等的标准实际是在对比中才能知道的,看一家企业更像是看一个行业,需要对行业的供需、市场结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财务表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梳理。

5、我们知道债券和股票有所不同,从债券研究的角度,怎么样才算是实现了对一家公司的深度研究?其中的投资机会改怎么去把握呢?

    正如刚才所说,对一家公司的研究需要放在行业的视角内,基于此可以判断行业未来的走势,公司在行业内是否有竞争力,但除此之外,还需要考察公司治理、财务表现、银行授信等影响筹资能力的因素,再者,对于民营企业,外部筹资对实际控制人的倚赖较高,还需要考察实控人其他资产的状况。

   市场情绪的波动往往会带来投资机会,但要把握它需要坚实的基本面的研究,同时还需要贯穿周期的视角,行业低谷的时候,信用利差走高,而行业出清则有利于信用利差修复。

6、谈谈研究个券的过程中,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一轮过剩产能个券,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过剩产能行业资产负债表不堪,面临银行抽贷压力,2016年4月份个券违约更加剧了市场恐慌,不久之后5月份权威人士讲话标志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地,煤炭行业开始限产,煤价上涨,之后是钢铁行业限产,钢价上涨,企业盈利修复。但是市场反应滞后,超额利差存在,部分个券超额利差延续了比较长的时间。

    我们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过剩产能行业而言,去产能与去杠杆联系在一起,去产能带来产品价格回升,盈利增长,资产负债表修复,这一过程并不会一撮而就,以时间换空间,估值调整带来了投资价值。我们对过剩产能没有一刀切,匹配账户属性推荐的个券获得了超额收益。

7、经常看到您对宏观数据的精彩点评,在与这些数据对话的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吗?

 在担任基金经理助理期间,我还承担了宏观利率研究工作,撰写固收周报和相关的点评。宏观研究所面对的是一个很大的世界,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受制于时间、空间和个人阅历,我们对宏观的把握总是有局限的,有的人只能盲人摸象,有的人却能管中窥豹。为了尽可能克服个人阅历的局限,需要更多地从前人的研究中汲取经验。从投资的视角看来,宏观研究需要搞清楚投资关心的宏观事实,并对其做出解读,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摸清市场的脉络已经不易,而要对这些问题给出回答则更加困难。实际上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或许也是宏观的趣味所在吧。

       谢谢叶大神的精彩回复,我们下期见。

免责声明:本材料由国金基金编写,未经国金基金事先书面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改、传送、复印、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本材料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材料所载的数据、资料及观点仅提供作参考之用,国金基金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保证。因使用本材料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国金基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