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学院】小国金融之“格”难撑大国经济之“势”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5-08-11

围绕解决实体经济尤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及相关部门近期做了科学、密集和具体的部署与安排。上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快融资担保行业的改革发展又提出了专门要求。这说明,实体经济融资难已成金融生态首当其冲、迫在眉睫和积重难返的问题。笔者认为,这背后所体现的是大国经济的小国金融化隐忧,应加倍警惕。

所谓大国经济的小国金融化,主要指金融与经济的成长与发展质效不同步和不匹配。改革开放37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快速长大,而金融的长大相比较于经济的长大,缺乏质的变化和进步,或者说两者的变化和进步并不同步甚至越来越不协调。这种“量”增和“质”变形成的“差异+落差”,使我国的小国金融特征愈加突出。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融资市场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格局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这导致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端(存款市场)由商业银行垄断经营的状况少有改变。比如,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且稳定地占有存款市场50%以上的份额,这使利率市场化进程总是面临市场中最大和最基础力量的影响甚至抵制;间接融资市场的资产端(贷款市场)由先发优势的特定对象,长期拥有或独享超国民待遇的廉价资源,中小企业或民企,难有机会和条件公正、公平配置资金资源。比如,目前我国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企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GDP,其增加值已占了50%,而商业银行增量贷款占比还不到30%,总存量占比则更低;由于直接融资市场总处于从属地位,市场层次多样性和渠道多种性的实践,缺乏应有调度空间、回旋余地和必要手段,更多的无序式反复试错(比如股市)和赌徒式频繁冒险(比如网贷平台市场),并形成了特有的市场惯性,以市场的一时热闹、短期行为,替代了直接融资市场所应坚持的市场方向、成长品质和发展基础。这种整体和趋势性的“无序”环境,为以“创新”为噱头的各类直接融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提供了土壤。

我国融资市场的从小到大,是在经济持续上升的单一周期内完成的。因为种种和复杂原因,商业银行获取了超然利润的市场地位,这成为推动融资市场的基本动力。一般来说,在经济上升周期,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因为融资需求所形成的利益分配状况,只是“多与少”、“高与低”的分配性选择,并无“有与无”、“生与死”的矛盾性冲突。而在经济下行或者说调整周期,这种格局必然发生变化。而实情是,我国融资市场的资金利率水平呈现出了下降趋势,但这仅只体现在了“存贷”利差上。商业银行通过所谓的“通道”业务、投资理财和各类代理业务,以增加交易层次和环节的方式,“补”回了“存贷”利差变小的收入缺口,其利润水平超然于实体经济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更严重了。这种金融主体对象对超然利润地位的固守、变通和不肯放手,一方面,使得融资市场的基本动力变异,融资方式背离了目的;另一方面,在变异动力下裹挟的众多变态业务,又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既难又贵的紧张状态。

我国融资市场的风险防范,主要经历了“所有制依托”和“资产依托”两个阶段。前期以“所有制依托”为主,融资的条件、对象包括风险处理和责任追究,主要以市场对象的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后期在突破“所有制依托”的基础上向“资产依托”的变化,更多采用《担保法》中的“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方式(融资性债务少有采用“定金”与“留置”的方式)。这种变化,无疑是进步。但这中间出现了担保(第二还款来源)因单一化、单体化和单纯化所产生的极端化问题,“重资产”现象泛滥或异化。融资的“杠杆率”被重资产类行业或企业过度放大甚至膨胀,形成了这一领域以“僵尸企业”方式绑架金融安全的风险。而创造和创新型行业和企业,由于轻资产特征,融资空间因第二还款来源的“门槛”标准与尺度,反而受到限制和挤压,以致出现市场“钱多”而实体经济“钱紧”的怪相。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融资市场的“高杠杆”是种假象,它掩饰了“杠杆”结构不合理的真相。深入分析,这种状态与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尤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市场新变化、新特质、新业态和新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大国经济的小国金融化,其本质表现是面对经济变化而金融没有变化、或缺少变化、或跟不上变化。这种过程中的“变化差异”,必然加快金融“黏性”经济天性的丧失,导致“货币弹性”和“货币效率”的双重弱化,这一“变化差异”的扩大,怎能支撑大国经济的发展与调整?

摆脱小国金融化原有意识、习惯做法和固有力量的束缚,是完成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这一“过程和选择”的必由之路和艰难之旅。完成这一艰难之旅,从方向性上需要突出做好三件事:从融资市场结构优化主要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上,培育迈向大国金融的市场化力量;从融资市场内容开放主要是增加过程开放程度上,铸建迈向大国金融的市场化机制;从融资市场风险机制改造主要是增加分散性上,形成迈向大国金融的市场化手段。

我国金融业“抵押过度和集中化”现象,被西方媒体认为正形成具有“链条式”特征的风险源,并可能成为未来的风险引爆点。这固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我国金融生态以“第二还款来源”为依托的风险机制成长模式,的确存在表面上体现风险分散而实质上异化为风险集中的隐患。加上抵押物过度“杠杆化”和部分“空洞化(名有实无)”,形成了金融债务风险总体上向“重资产”行业和企业集中的趋势。因此,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既有纵深度又有层次性的市场风险机制,以承担风险的合理性、有用性和经济性,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就成为改造现有风险机制的基本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也包括了诸如“抵押类”担保等内容。此次,国务院关于融资担保的部署,就体现了这一精神。

我国经济的行稳致远,需要大国金融的支撑,需要与之适应的大国金融实力齐头并进、风雨同舟。从小国金融迈向大国金融,是我国没有选择的选择。(作者:杜静)


声明:本文章内容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独立做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