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学院】地方与全国金融发展规划焉能互不衔接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5-06-17

近十年来,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起点,以全国地方普设和升格的金融办为平台,我国逐步形成了地方与中央博弈主导区域金融事务、地方金融发展与积聚风险的格局。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金融管理边界模糊不清和处于扩张阶段,也与地方金融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发挥金融智库作用等因素有莫大关系。

区域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要靠科学、清晰的区域金融发展规划引领。区域金融发展规划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日渐凸显,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发展规划的正确与否,其制定是从现在看将来,而检验是从将来看现在,总之,要靠历史检验。从平衡性来看,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则首先要全面权衡、规划发展与风险,但据调查,许多地方编制金融规划,一味强调发展指标设计,忽视风险指标,强调区域金融的发展速度和短期效益,忽视区域金融发展质量,过于重视区域金融发展短期目标,忽视区域金融的长期目标,以致一些地方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即使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和制定,也难以使辖区金融业在“做强、做优、做久”之间的权衡。

我国金融业正以多元均衡的盈利增长、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综合经营深化发展、信息化金融加快推进、区域布局全球化为特征的发展态势,这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业专项规划应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而大部分地方金融发展规划仍偏重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增量、增设金融机构、增加上市企业等传统指标的测算和设计,忽视对金融业新型业态和新型融资组织的研究和规划,这也是造成影子银行泛滥的根源之一。

再从衔接性来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方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不仅要与区域总体规划衔接,更要与国家金融业发展规划衔接,而大部分地方编制金融规划时,片面强调辖区实际,忽视与国家金融规划的有效衔接,对国家战略缺乏积极的响应和跟随,或响应的措施和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未能找准本地在全国发展中定位。同时,地方金融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他专业规划衔接不足。从很大程度上讲,这与地方规划未有效处理在发展与改革之间的权衡问题有关,不少地方只是盲目规划发展,未能做到既规划发展又规划改革,金融业与财政等跨部门协作性改革因遭遇地方利益主义和行政干预而一直被搁置。

保持各种经济规划连续性、贯彻性和纠错性,是确保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有效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地方政府官员任期的周期性,往往使得区域性总体规划和金融等专业规划从研究和编制到执行和落实、再到评估与改进等环节,难以全面体现科学民主精神,致使本期规划与上期规划脱节,区域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间脱节甚至冲突。在执行落实环节,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以形势变化为由要求金融机构追加信贷投放任务,突破年度计划,改变经营方向。如2013年至2014年间不少地方出现向金融机构下达同业业务增长年度目标的做法。如此,经年累月,一些地方以直线发展思维和地区攀比心态,忽视市场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直接打破五年期规划的预期性和指导性,造成区域金融风险急剧上升。而在评估与改进环节,大部分地方缺乏中期评估和自我纠错机制。如此,不少地方的总体规划和金融等专业规划便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由此,保持各种经济规划连续性、贯彻性和纠错性,是确保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有效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地方金融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向,为进一步发挥金融智库的决策咨询和评价作用,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其一,地方政府应创新规划组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智库”的科学民主决策作用。规划编制的过程,本身就是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政策、达成共识的民主决策过程。省级地方政府要创新区域规划的组织管理方式机制,在改造编制和执行、评估与改进过程和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和方法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一行三会”的金融研究力量,尽力借助金融智库服务地方的决策咨询作用,克服规划的随意性,让金融规划成为区域金融健康发展的利器。

其二,尽快构建以中国金融学会为平台的金融智库体系。即以中国金融学会为平台,“一行三会”为主体、学术领军人物为中坚、各地金融学会为“根系”、金融机构为“土壤”的金融智库体系。可考虑构建专业委员会体系,并加快组建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加强与各地金融学会的上下联动,为地方提供有力的金融政策咨询服务。

 其三,将各地金融学会打造成服务地方的金融智库平台。各地金融学会要整合辖区资源,做好上下结合、横向联动;积极参与地方规划的编制与执行、评估与改进,推动地方创新规划的组织管理方式,引导规划和方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入研究指标体系的预期性和指导性,科学论证,审慎设定,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同时,扎实做好区域金融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评估;立足实际,积极响应和跟随国家战略,扎实做好区域重大金融议题和项目的研究,为区域金融健康发展把握好方向和时机。

其四,大力倡导和培育智库企业家精神,建设高水准的金融智库。什么是智库企业家精神?简言之,作为智库的CEO就要像企业家那样,将智库视为企业一样的平台,从大局出发,建立健全资源整合和利用机制,不拘一格汇集人才、用好人才,为凝聚和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精英、培育优秀专职研究团队而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使金融智库真正成为政府、部门和金融业驾驭市场经济、富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智囊”。

其五,尽快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与风险处置的责任,为建立健全“一行三局”与地方间跨部门合作的地方金融规划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力提高金融规划的有效性。(作者:曹军新 )

声明:本文章内容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独立做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