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学院】“慢牛”树欲静 “创富”风不止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5-05-14

沪深股市在连拉三根大阴线,累计跌幅达到8.2%后,又连续走出上升行情,连续两个交易日的升幅达7%,股指显然并没有改变继续“走牛”的轨迹。看各方的评述,机构普遍认为,恐高压力叠加巨大获利盘,加上收紧“两融”和伞形信托这两记“重磅炸药”,中期调整是必然的。但是,股市基本面没有改变,整装待发后将迎来“慢牛”行情。

舆论基调已转向了“提示风险、降低杠杆、宣传慢牛”,但“呵护”的初衷不改。更重要的是,驱动本轮牛市的最大动力——资金杠杆,并不是要被消除,而是要控制,这意味着尽管原来动辄10倍以上的杠杆不可行了,但2倍以上的杠杆还是可行的。退一步讲,没有杠杆也不重要,沪深股市向来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信心一旦有了,资金就从四面八方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全社会两年来都在喊融资难,股市却轻松实现每日1.5万亿左右的成交量的原因所在。

“慢牛”就是“健康牛”,而回顾沪深股市25年来的“四波牛市”,从来没有过慢牛行情的记录,往往是急涨行情(然后就是急跌)。短短几个月内,股指可以上涨60%以上,这是过去几波牛市的共性。“慢牛”不是叫出来的,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包括信息披露、退市、打击欺诈、改变融资功能“独大”(价值发现功能弱小)等制度建设。甚至说的彻底些,慢牛是惩罚贪婪心理的血淋淋的代价教育出来的。

目前,沪深股市最大的风险并不是股指过高,而是杠杆过高,特别是恶炒心态下杠杆失控和不透明。其实,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杠杆操作本来是活跃市场交易、平滑大涨大跌走势的常规工具。但在我国金融业整体粗放、信用体系可疑、内控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即便是初被引入的新生事物,杠杆操作也会被使用到难以控制。因此,就算4月17日证监会控制杠杆的“7项要求”落地,只要市场热度不下来,资金之虎必然从门口出去后,又从窗户跳进来。

2007年大牛市时期的资金体量,与现在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场外各路资金已升了几个台阶。2009年以来的“扩内需”、“稳增长”、房地产空前发展,使得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数年保持在20%左右的高水平上,影子银行(约30万亿)已占据社会融资的50%左右,场外资金体量大且无法弄清楚、控制住。同时,实体产业不景气、房地产下行,这两项流出来的资金规模也不得了。目前1.5亿个股票有效账户中,已建仓的约占一半,另外7000多万户账户中新进来2.2万亿资金,虎视眈眈地盯着大盘伺机入市。

在这种情形下,上调保证金比例、降低可冲抵保证金证券折算率,甚至禁止场外配资、伞形信托等措施,充其量只是“摁住葫芦浮起瓢”,无法阻挡场外各路资金进来。即便银行理财借道伞形信托受控,但五花八门的配资中介已与理财对接,资金照样进入股市,只不过绕了个弯而已。银行信贷资金也通过旁门左道进入股市,银行的朋友告诉笔者,近期个人消费贷款、信用贷款也开始火了起来,投向股市的不少。

本来,银行“惜贷”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管理层“呵护”股市来解决困境,但或事与愿违。散户向来“追涨杀跌”,尽管有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短期炒作的赌徒心态使然,但本轮牛市中散户“股市创富”的高涨情绪是重要原因,也是此前没有的。在房地产、影子银行和互联网接连创富的案例下,很多人认为,股市将承接房市,给老百姓带来千载难逢的第二波创富机会。在房市中错失创富的人,不能再一次错失在本轮牛市中创富的机会之类的观念很盛行。于是,2014年7月以来,每月有60万新股民入市,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目前,价格涨得越快的股票越被追捧,也因此,新股可以连拉几十个涨停板,“中字头”和创业板可被炒成“中国神”和“神创板”。

由于实体经济疲软,产业资金(包括在股市里融到资的产业)也开始进入股市;尽管政策和银行信贷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却在一季度下滑2.9%,这是2009年以来没有过的事。优质高成长股票的前10大股东,除法人股外,绝大多数是QFII。作为股市稳定器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几乎都趴在创业板上。

不可否认,在推动产业升级、解决融资问题、提升直接投资、推动国企改革等方面,本轮市场 “走牛”具有积极意义,但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过度集中于二级市场上炒作,特别是借题或造题恶炒,已渐渐偏离了政策初衷。而已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做多情绪,由自有资金、产业资金、房地产资金和融资资金所推动的社会资金量,完全不是风险警示所能约束得住的。

4月CPI、PPI和外贸进出口再次超预期下行,“稳增长”地位空前提升,资金面将继续宽松,降息也如期到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政府对于“慢牛”的希冀基调不会变,这也是机构在连续三天下跌背景下依旧“任性”看多的原因,而股指也以反弹来投桃报李。这可真是慢牛希望树欲静,但资金和情绪的风却不止。眼下,基建投资开始发力,房地产有企稳迹象,这将对冲经济下滑的压力。此时此刻,股市要想继续为稳增长作贡献,就必须先控制风险。这么说来,政策基调微妙调整势在必行。(作者:李宇嘉)


声明:本文章内容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独立做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