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学院】妨碍准确理解与把握通缩现象的根本原因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5-04-10

我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了通缩,是近来学界与有关职能部门论辩激烈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陷入通缩,而针锋相对的看法则认为目前并无通缩;折中的观点承认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缩压力,言外之意似乎是当前并无通缩,但随时可能陷入通缩。在笔者看来,三种观点相持不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有关通缩的几个基本问题上,各方看法不尽相同。

没人否认,通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连续下跌的现象,但对这个定义背后的内涵,不同的理解就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必须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下跌,也即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性下跌,才算作通缩,少数商品或服务价格下跌不是通缩。例如,随着技术进步,汽车、电子产品等价格总体上趋于下跌,而考虑到质量的改进,价格跌幅更大,但此时并没有发生通缩。尽管如此,这里的一般价格水平是指所有、大部分还是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理解各个不同。其次,必须是价格水平连续下跌,一次性下跌不是通缩。因农业丰收进而引起一般价格水平一次性下跌,就不能算作通缩。再次,判定通缩是否应以对经济造成切实危害为依据?一方面,假如价格下跌不会对经济产生危害,那么这种现象就不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价格下跌可能因经济不景气而起,又如何确知价格下跌反过来亦导致或加剧经济不景气?

衡量通缩有三方面的基本困难。因为缺乏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完美指标。价格有不同的层面,从生产角度看,可分为农产品价格、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从需求角度看,可分为居民消费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和外贸价格;从加工程序看,可分为中间投入价格和最终产品价格;从市场流通环节看,可分为出厂价格和终端市场交易价格;此外还有有形商品价格和无形商品如金融产品价格、普通商品价格与资产价格等的区分。难有一个指标能衡量所有不同层面。在实践中,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作为一般价格的衡量指标。但这至多是次优选择,且指标间的走势也不完全一致,如截至今年2月,PPI已连续36个月同比下跌,而同期CPI则在持续上涨。

一般价格水平究竟连续下跌多久才算是通货紧缩?“连续”的时间界定也存争议。较为常见的有3个月、6个月和一年。这些对“连续”的界定均有一定依据,如将物价水平连续下跌6个月判定为通缩,正好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确定经济衰退的时间区间(两个季度)一致,但由于都是经验法则,何者较优和较为客观难以取舍。第三,对下跌的理解不同。价格指标有同比(与上年同期相比)和环比(与上期相比)之分,一般价格水平下跌究竟应以同比下跌衡量,还是应以环比下跌衡量,难以明确。原则上可以出现价格同比上涨而环比连续下跌的情形,也可以出现价格环比上涨而同比连续下跌的情形。此外,通缩究竟是指价格水平绝对下降还是涨幅较低,也有不同看法。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指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低于1%即可视为通缩,但更多人则强调通缩应是指价格水平的绝对下降。

通缩的成因有哪些?从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出发,可知价格水平连续下跌,必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下降(或增速放缓)。这已为多国的经验所证实,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在一些场合,货币供应量下降甚至被视为界定通缩的要素之一。然而,货币供应量为何下降,就有较多分歧。一种情形是外生货币供应量下降,这主要是央行政策失误所致。随着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形在今天不太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形是货币供应量内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但货币供应量仍然下降或增速不断放缓,如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日本。

针对货币供应量内生下降,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债务-通缩”理论。认为实体经济部门尤其企业在经济繁荣期往往会积累大量债务,一旦受到不利冲击,这些债务就显得过度。此时企业出于谨慎,往往会清偿债务,致使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进而引发通缩。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日籍华裔经济学家辜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学说,阐释了资产价格下跌引发货币供应量下降和通缩的机理。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给出的解释侧重于金融机构:经济衰退时,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导致银行现有和潜在客户知识与信息网络的崩溃,即便借款人的信用良好,银行也拒绝发放贷款,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下降。

在货币金融因素外,更多人试图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探讨通缩成因。当发生技术进步或其他正向冲击如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时,总供给倾向于扩张,带来产出增加和价格下降的效果。据此有学者提出“‘好的’通货紧缩”之说,让人匪夷所思。反之,当由于预期悲观等因素导致总需求萎缩时,产出和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发生“‘坏的’通缩紧缩”。近年来,一些学者还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总需求的潜在影响出发,指出老龄化也会在长期中带来通缩压力。此外,资本外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传导性因素,也被视为通缩的成因。可见,关于通缩成因的阐释多种多样,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对通缩的理解。

总之,通缩现象很复杂,仅有理论和逻辑推导是不够的,还须经过真实世界的检验。然而,作为经济社会现象,通缩成因的验证困难。这些基本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对通缩现象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而只要在这些基本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有关通缩的讨论就无法形成共识。(作者:黄涛)


声明:本文章内容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独立做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