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较上一周上涨,市场热点不断

市场评述(20231225-20231229)

市场回顾

进入12月第四交易周,市场整体较前一周上涨。两市成交金额周均上涨至7,295.53亿元,北向资金周净流入186.70亿元,两融余额16,508.96亿元。截至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周涨2.06%,收于2,974.93点,深证成指周涨3.29%,收于9,524.69点,沪深300涨2.81%,收于3,431.11点,创业板指周涨3.59%,收于1,891.37点。各行业来看,电气设备、有色金属、食品饮料涨幅居前,分别为5.46%、4.01%、3.91%;传媒、交通运输、房地产跌幅居前,分别为-0.40%、-0.35%、-0.32%。


市场热点

12PMI数据:需求缺口有所扩大

12月制造业PMI环比回落0.4%至49.0%,且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环比弱于2013-2019年11月的季节性(-0.2%)。从分项来看,需求走弱幅度高于供给。12月新订单分项环比回落0.7%至48.7%,而生产分项环比回落0.5%至50.2%,仍然维持在扩张区间。需求缺口,即新订单分项与生产分项之间的差异,由11月的-1.3%进一步下降至-1.5%。从行业来看,12月需求缺口较11月扩大幅度靠前的行业包括: 金属制品业(-1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0%)、纺织服装服饰业(-9.4%)。拆分需求结构,内外需皆边际走弱。12月新出口订单环比下降0.5%至45.8%。海外制造业恢复仍有波折,12月主要发达经济体制造业PMI初值中,仅欧元区持平于11月,为44.2%,而美国、日本分别环比下降1.2%、0.6%至48.2%、47.7%。从高频数据来看,虽然面临低基数,但是12月前20天韩国从中国日均进口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为-4.5%(11月为-0.5%)。

从大类行业来看,12月高耗能行业PMI虽然环比上升0.1%,但是47.4%的读数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PMI环比下降1.4%至50.2%,边际降幅较大。从细分行业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5%)、专用设备制造业(-7.9%)、通用设备制造业(-6.1%)环比走弱幅度较大。

虽然工业企业库存已经去化到了较低水平,但是在需求仍然偏弱的背景下,近两个月以来库存再度有所走弱。12月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分别环比下降0.3%和0.4%至47.7%和47.8%,分别为连续第三和第二个月环比回落。价格方面也展现了出厂价格弱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分化走势,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虽然环比上升0.8%至51.5%,而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5%至47.7%。

虽然不利天气对基建施工带来了一定干扰,但是随着1万亿元国债等支撑政策逐渐落地,12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上升10.0%,带动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上升1.9%至56.9%。房地产方面,房地产业和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环比上升0.1%和0.6%。虽然当前需求仍然偏弱,但是政策对冲效应也在逐渐显现,这或许也是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三个月边际改善的主要支撑因素。

1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持平11月,为49.3%,连续第二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服务业环比偏弱一方面可能受到了不利天气、流感等因素的扰动,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整体需求偏弱有关。分行业来看,水上运输业(-13.1%)、航空运输业(-5.6%)、住宿业(-3.5%)等与跨区域人口流动相关的行业环比降幅较大,而餐饮业(+4.4%)、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3.8%)、租赁及商务服务业(+3.7%)环比改善幅度排名靠前。

元旦出行持续恢复,票房创历史新高

上周休闲服务板块上涨1.56%,跑输大盘1.26%。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元旦假期期间,国内冰雪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16%。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元旦假期热门景区第一名。携程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元旦假期首日订单量同比增长172%,其中酒店增长403%,门票增长155%。哈尔滨元旦假期首日订单量同比增长202%,其中酒店增长491%,门票增长157%。出境游方面,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元旦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到156万人次,较2023年元旦假期增长超5倍,为2019年同期的90%。受限于较短出行时间,近途好于远途,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日韩为出行主要目的地。可以关注双节旅游高峰有望结构性复苏下的酒店和旅游板块。

上周传媒板块下跌0.40%,跑输大盘3.21%。2024年元旦档(23年12月30日-24年1月1日)总票房13.11亿元(截至2024年1月1日12时),超21年元旦档13.03亿元票房成绩(前高),创历史新高。此次元旦档共8部电影上映,题材涉及爱情、悬疑、喜剧、动画等。TOP5影片分别为《一闪一闪亮星星》、《年会不能停》《金手指》、《潜行》、《非诚勿扰3》,档期票房分别为5.79、1.7、1.67、1.44、0.47亿元。拆分来看,观影人次为2856万,同比增长126%,平均票价42.1元,同比小幅下滑。一二三四线城市票房分别为1.75、5.37、2.27、2.64亿元,其中观影人次均取得较好复苏,而平均票价则有所分化,一二三四线城市票价分别为50.11、41.98、39.9、40.01元,一二线城市票价回落,三四线票价小幅提升。

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549亿元,同比增长83%。2023年国内电影市场大幅回暖,全年票房549亿元,同比增长83.4%。1)分档期来看,热门档期表现亮眼,2023年春节档票房67.66亿元,为国内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高;暑期档元旦档票房分别为206.21亿元、13.1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2)分量价来看,平均票价持续提升趋势不改。2023年总观影人次12.99亿人,同比增长82%,平均票价42.28元,同比微增。3)分线级城市来看,各级城市票仓分布总体趋于稳定。2023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分别为16.6%、39.3%17%、27.1%。渠道端来看,万达市占率维持第一。2023年排名前五的影投分别为万达、横店CVG、大地、星轶,综合票房分别为85.07、19.06、13.93、13.67、11.95亿元。市占率分别为15.49%、3.47%、2.54%、2.49%、2.18%。

随优质供给上线持续复苏。目前元旦档至春节档期间已经定档近30部影片,包括《大雨》、《花千骨》等,春节档影片包括《熊出没·逆转时空》、《红毯先生》等知名IP及导演演员班底作品。随着优质影片不断定档,春节档票房有望取得突破。此外2024年随着优质影片上映,观影需求有望复苏,全年票房有望取得持续增长。可以关注有热门影片储备的公司及龙头影院。

投资策略及行业配置

上周大盘较前一周上涨,科技股涨幅明显,其次是周期股、消费股、金融地产股。

1、A股大势研判:六重底已现,关注不确定因素的变化。

(1)六重底已现,战略性积极看待后市表现:

1)经济底:实际GDP环比二季度见底,经济基本面8月出现拐点,9月进一步验证。

2)政策底:7月定调超预期 + 8月具体部署加速落地+ 10月增发2023年1万亿国债,已经进入第三个最重要的阶段——财政政策发力。

3)盈利底 + 补库周期开启: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连续7个月好转,单月利润同比连续2个月保持两位数正增长;中国已经开启补库周期,美国也即将开始,中美补库共振可期。

4)估值底 + 股债收益差极致:A股主要股指的估值历史分位数低于40%;在全球对比中也处于低位;股债收益差处于-2倍标准差。

5)美元流动性筑底:10年美债收益率在美联储政策由higher转向longer阶段,预计形成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5%-4.5%):一旦到达5%左右的高位,对边际下行的经济基本面数据(特别是非农就业、通胀数据等)较为敏感,而一旦到达4.5%左右的低位,则对美联储鹰派态度等更为敏感。虽然降息时点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加息概率已然近乎可以忽略,美元流动性最差的时候已过。

6)情绪底:沪深两市成交额已从前期冰点低于7000亿元逐渐回暖突破万亿。前期持续流出的北向资金,最近也开始陆续净流入,表明投资者的情绪也在触底回暖。

(2)关注宏观层面影响市场的重要不确定因素:

1)十年美债:本质是关注美国经济基本面变化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平衡。

2)中美关系:虽然长期不容乐观,但11月中美元首会晤,管控分歧是基本,风险偏好提升是必然,短期重点关注观察对市场、产业更为直接影响的实质性协议。

3)经济政策:中央加杠杆已是必然,但财政政策发力的力度和方向还有待观察,关注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总体GDP目标的定调,以及关于房地产主体流动性风险及地方债化解的具体方案及其影响。

2、行业配置建议:

(1)与主要宏观不确定因素相关性较弱的领域,逻辑独立性强:

l产业逻辑(自身产业逻辑 + 美股映射 + 前期跌幅较大)

nTMT:AI(算力、应用、机器人)> 半导体周期(DRAM存储价格上升) > 消费电子(手机出货量上升) > 国产替代

n医药:反腐拐点 + 爆款单品拉动 + 估值底 + 机构持仓低 + 投融资边际向好(资本开支见底,美元流动性转向)

n军工:中期调整 + 高层人事落地

l中美补库周期(库存低位+弱供给+需求抬升+景气度)à商用车>汽车零部件、光学光电子>贵金属>炼化及贸易、冶钢原料、消费电子、造纸、纺织制造

l制造业出海(国际竞争力 + 渗透率 + 利润率)à家电、高端装备 > 汽车、新能源、手机、军贸 > 建筑

l消费分层(高端消费 + 国货平替)à高端白酒 VS. 服饰、餐饮、中古产业、殡葬、人服、职业培训

(2)与主要宏观不确定因素相关性较强的领域,关注其变化,灵活参与:

l美债收益率(从Higher到Longer)à成长股(港股>A股,创新药、半导体、电子和互联网等)>黄金

l地缘政治(中美关系、一带一路、地缘冲突)à关税豁免;产业链重塑;黄金、石油

l国内政策(中央加杠杆,财政发力)à顺周期(若明年GDP目标≥ 4.5%)

(3)若主要宏观不确定因素出现重大利空,则继续采用防御策略:红利高股息+低波动或高增长(防御策略)à电力、运营商、石化、煤炭等。

从中长期角度,在注册制和退市新规实施背景下,优胜劣汰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个股分化将是中长期趋势,龙头企业和优质成长企业将持续受益。

(数据来源:Wind,市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与未来业绩保证)

声明:本材料由国金基金编写,未经国金基金事先书面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改、传送、复印、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本材料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材料所载的数据、资料及观点仅提供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载内容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金基金认为可靠,但国金基金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保证。因使用本材料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国金基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