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市场评述(20221205-20221209)
上周市场回顾
进入12月第二个交易周,市场整体较上周上涨。两市成交金额周均上涨至9,766.04亿元,北向资金周净流入65.50亿元,两融余额14,715.68亿元。截至上周五收盘,上证综指周涨1.61%,收于3,206.95点,深证成指周涨2.51%,收于11,501.58点,沪深300周涨3.29%,收于3,998.24点,创业板指周涨1.57%,收于2,420.63点。各行业来看,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商业贸易涨幅居前,分别为7.22%、6.74%、5.40%,公用事业、通信、国防军工跌幅居前,分别为-2.70%、-1.61%、-1.61%。
市场热点
11月通胀数据:CPI同比涨幅回落,PPI走势维持低位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通胀数据。11月CPI同比增速1.6%(前值2.1%),环比增速-0.2%,低于季节性,食品是本月主要拖累。CPI自7月以来持续走弱,一是由于本轮猪周期前期涨幅过高,近几个月随着中央猪肉储备的投放出现阶段性回调,因此本月食品项CPI环比大幅弱于季节性,是主要拖累项;二是由于海外衰退预期持续升温带动油价逐步走弱,本月交通通信分项环比提升0.1%,略高于季节性,主因国内油价机制调价滞后;三是疫情扰动加剧核心CPI的通缩环境,本月再次低于季节性,防疫优化初期疫情风险加剧,短期依然承压。
11月核心CPI同比0.6%,持平上月,环比-0.2%,近五年最低。结构来看,生活用品、衣着、居民等依赖消费场景的分项是主要拖累,后续疫情阶段性反弹将继续制约核心CPI动能。实际上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核心CPI持续处于收缩的区间,也就是剔除猪和油,更接近通缩。核心CPI往往取决于居民消费动能,后疫情时代,消费增速中枢持续下移:疫情前的8.1%,到第一轮疫情修复后稳定期的4.2%,到O型病毒扩散期的2.7%,是导致核心通缩的关键,未来核心CPI企稳回升需要看到消费中枢的回升。
11月PPI同比-1.3%,持平上月,环比0.1%,略低于季节性,其中资源品价格略有企稳,原材料是主要拖累。2022年PPI的快速走弱一方面是由于基数效应,另一方面是6月以来的衰退交易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迅速回调。目前这两个因素都初现企稳态势。
根据经验来看,核心CPI取决于可选消费动能,无论是已经爆发疫情的Q4还是明年春节返乡潮的Q1,防疫策略调整带来的经济波动仍在加剧,可选消费对于疫情最为敏感,因此,短期更应该关注的是核心CPI通缩风险。往后看,可选消费是2023年下半年弹性最强的品种,一是由于压制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的财富缩水预期已经开始扭转,居民杠杆的拐点可能已经来临;二是疫情重灾区过去三年积累的预防性储蓄在场景约束的淡化下,将迎来全面释放的窗口。因此,2023年下半年预防性储蓄释放阶段,通胀预期再升温。全年CPI中枢1.6%,未到掣肘货币政策的时刻。
消费场景修复提振信心,各地家电补贴稳步推进
上周食品饮料板块上涨7.22%,跑赢大盘3.93%,涨幅排名第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防控策略更加精准灵活,有望推动跨省、跨国人流逐步恢复正常,促进商业合作,拉动消费场景全面复苏。虽然海外疫情的发展和新冠病毒变异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大方向上对疫情的灵活管控已具备现实基础,消费者和企业对疫情的应对也更为成熟,线下消费或将迎来转机,酒水饮料等消费也有望随之增加。建议持续关注疫情修复主线。
上周家用电器板块上涨6.74%,跑赢大盘3.45%。12月家用空调排产约为1170.2万台,较去年同期生产实绩下降6.6%。其中,内销生产排产598.2万台,较去年同期内销实绩增长4.2%。由于即将进入春节假期,部分企业将1月份的生产计划提前释放,但市场总体承压,预计2022全年整体行业生产规模将下降4.8%。11月,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413万台,同比下降9.3%,环比小幅下降1.2%。线上平台零售金额同比下降5%以上,线下大型渠道国美、苏宁的经营难题则未得到缓解。分品牌来看,海信11月出货量达到百万级,同比与去年持平。TCL在11月的出货同比增长达30%,其子品牌雷鸟和乐华合并出货量实现翻倍增长。长虹实现同比增长超20%。
上周武汉发放“乐购武汉”家电消费券,同时广州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活动仍在进行中,优惠力度均在9折左右。各地推进家电消费的刺激动作仍在继续。建议持续关注防疫与地产政策调整后家电消费的修复情况。
投资策略及行业配置
本周大盘较上周上涨,消费股、金融地产股延续上涨态势,科技股小幅下跌,周期股扩大涨幅。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非常弱,且在短期内将继续承压。一方面是外需下滑,全球主要经济体PMI连续跌破荣枯线,导致中国出口也将随之下行;另一方面是内需疲弱,核心CPI连续多月下行,消费难以修复,而投资拉动在年底也在弱化。
但目前A股已处于估值底、盈利底和政策底的位置,底部信号明显,是绝佳布局窗口。1、估值底:(1)从A股主要指数及行业的纵向估值历史分位来看,沪深 300、中证 500、创业板指的PE(TTM)估值处于有数据以来的历史30%分位数以下,60%的申万一级行业处于PE(TTM)估值历史分位数的30%以下,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2)当前A股风险溢价处于过去十年最高水平,万得全A(除金融、石油石化) 的股债收益差早已触及-2x标准差,具有很高的性价比。2、盈利底:当前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已处于底部区域,鉴于宏观经济基本面弱势、库存处于下行周期以及季节性影响,企业利润的底部位置大概率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预计A股在22Q3和23Q1将形成“盈利双底”,而根据过往的市场经验,市场底通常会领先于盈利底出现。3、政策底:国内,地产融资政策放松和疫情防控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市场催化剂;海外,鲍威尔表示“12月政策会议可能会放慢加息的步伐”,美联储边际转鸽。
12月,建议紧盯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政策定调,重预期(来年增速)、轻现实(宏观经济数据、当期业绩),进行结构性布局:1、紧跟年末重要会议预期,特别是政策边际变化影响大的领域——地产供需端政策(房企信用风险修复、竣工链回暖)以及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布局地产链、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消费链,包括建材/厨电(竣工修复)、地产/非银(信用纾困、低位反转)、出行/食品饮料/医疗器械和服务(疫情优化受益);2、中长期布局高景气、有政策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制造成长赛道,包括科技软硬件、高端制造、军工等;3、布局与中美博弈高度相关的安全及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为防御,包括粮食、能源和重要产业链安全——半导体、军工、高端制造、新能源等;4、回避全球需求回落相关的原材料及航运等。
从中长期角度,在注册制和退市新规实施背景下,优胜劣汰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个股分化将是中长期趋势,龙头企业和优质成长企业将持续受益。
(数据来源:Wind,市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与未来业绩保证)
声明:本材料由国金基金编写,未经国金基金事先书面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更改、传送、复印、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本材料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材料所载的数据、资料及观点仅提供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载内容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金基金认为可靠,但国金基金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保证。因使用本材料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国金基金不承担任何责任。